2007年11月7日 星期三

AOL's 'Do Not Track' Effect

出處:eMarketer NOVEMBER 2, 2007
美國線上(AOL)提供網路用戶更大的自主權對於所見的廣告藉由類似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提供的相關服務,不要求電話登記,防止電話行銷人員打電話到消費者家中。"不追蹤 "服務,藉由大型網路廣告直接聯繫不參加的消費者,簽署中實際並不阻止廣告,但可避免廣告主追蹤瀏覽習慣,這項服務也說明了鎖定目標群的好處;美國線上的隱私權部門主管Jules Polonetsky表示,代替干擾消費者的廣告(interruptive ads),是希望提供給消費者良好的使用經驗。 一般消費者喜歡個人化的服務,至少對電子商務網站而言,(Avenue A | Razorfish)研究指出三分之一的受訪者擔心個人化的推薦會牽涉到隱私權的問題 。20077 (Avenue A | Razorfish)對美國電子商務網站對線上購物者提供個人化的商品推薦的態度和行為調查:
  1. 72%的回答者發現這類的個人化推薦是有幫助的
  2. 62%的回答者會購買個人化推薦系統所推薦的商品
  3. 34%的回答者當接收個人化產品推薦時會關心隱私權問題
假使連結不參加的用戶,同時鼓吹追蹤的好處,使美國線上的銷售手法更為開放。並對消費說:「如果您能讓我多了解你,我會提供合適的廣告內容給你。」還明確指出,這種個人化服務是是可選擇的。如果一個線上行銷人員想要得到消費者的個人資料,那麼消費者也會預期有所回報。如果消費者反而得到垃圾郵件和不想要的或其他不相干的廣告,破壞了彼此信任,消費者也會擔心他們的資料怎樣被使用;資料顯示人們擔心網路上的隱私和安全疑慮是遠遠超出現實。從Ponemon Institute研究調查顯示,身分遭盜用是美國網路用戶最擔心,在美國線上的提議裡沒有什麼極為重要的。但它是一個重要的體認,網路上隱私權是可協商的,只要有一個公平交換的成本和效益在消費者和供應商之間。 相關資訊:安全資訊危機 博客來洩個資挨轟(EC Time2007-11-07)

1 則留言:

Kevin 提到...

在電子商務,個人隱私是一個很關鍵的議題,最近博客來個人資料外洩的事件,嚴重打擊過去博客來努力經營的形象。「個人化的推薦」,最成功的例子就是Amazon的Gifts list,會員將所喜歡的書籍商品放入清單,讓周遭的朋友得知,在節慶或特別的日子,可以收到心中喜愛的禮物。根據調查,接受並贊成個人化推薦的占大多數;個人認為個人化推薦將會是電子商務的主流,若真的有牽涉到個人隱私,消費者可以選擇不使用。干擾式行銷廣告(interruptive Ads),大多指過去垃圾郵件、垃圾簡訊,業者廣告發放時,未做消費者區隔,以亂槍打鳥的方式發送。其實為了避免干擾式行銷帶給消費者厭惡感,因先做好市場區隔,針對對於業者本身產品會有興趣的消費者才發放廣告,除了提升"購買成功率",也不會造成消費者負面的心理感受(違害商業形象等等)。舉例來說,今天有就業需求的網路使用者,訂閱求職網站的電子報,在同時接受求職資訊的同時,也可以夾帶相關技能培訓課程的廣告,或是相關付費性的就業演講資訊,相信廣告效果絕對比亂槍打鳥的方式來的有效。而求職網站不單單只是提供求職訊息的工作,同時也是教育訓練中心、舉辦收費性演講機構的中介媒介。若能做好把關求職會員的個人資料的環節,不落入教育訓練中心等業者的手中,相信這樣子的求職網站,更能在使用者心中建立信心與口碑。相信對其他拍賣平台或是購物平台的電子商務業者,也是同等的重要。